雨花台区营商环境应用场景第二次发布
发布时间 :2022-11-01 19:00 来源:雨花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:加载中...... 视力保护色:
1.区人社局四招“硬举措”提升营商环境“软实力”。营商环境不仅是“软实力”,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“硬支撑”。雨花台区人社局打出四招“硬举措”,全面优化作风建设,全力提升服务水平,着力打造“有温度”的营商环境,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,为群众办暖心实事。一是实施减负稳岗“援企”服务。充分释放各级助企纾困政策红利,今年以来发放用人单位社保补贴、小微企业社保补贴等奖补资金6261万余元,累计为辖区1.7万家企业减轻社保缴费负担超2.43亿元,为45家企业缓缴社保费约2000万元。二是开展人才引育“强企”服务。深入开展“数字赋能”技能提升行动,推动华为“一试双证”通过专家评估,指导嘉环科技建设“数字人才实训基地”,培育数字化技能人才805人,发放职业培训补贴324万余元。三是打造和谐劳动“稳企”服务。建设“软件行业调处中心”,推动劳动纠纷案件“就地开庭、就地调解、就地结案”,努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。截至目前,监察、仲裁成功办结各类案件2197件,为601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605.3万元。四是推行快办行动“暖企”服务。优化升级“一窗通办”服务新模式,联动税务建立“一厅联办”协作新机制,日均接待现场办理业务约250人次,办结时限缩减40%,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。
2.区科技局积极参与筹备江苏省“揭榜挂帅”技术转移品牌活动。为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,区科技局积极参与筹备江苏省“揭榜挂帅”技术转移品牌活动“J-TOP创新挑战季”专场活动,征集区内创新主体技术对接需求,不断推动政府、高校、院所、企业、金融投资机构“五方联动”,汇聚创新资源、精准对接需求,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落地转化。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,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科研院所、应用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,2022年新增备案创新联合体2家。
3.区科技局持续支持各类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。一是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提高政策影响。通过区谷各类信息平台持续向企业推送政策解读信息,宣传创新做法,积极组织引导区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线上、线下的大咖分享会、政策解读沙龙等活动,进一步深入到各类政策对象中去。二是完善政策宣传机制,提升服务水平。积极开展企业驻地走访调研,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,对症下药,遴选充实一批熟悉一号文内容、政策服务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上门宣讲、座谈会、宣讲会等具有针对性政策解读活动。三是拓展政策宣传渠道,提升创新能力。持续优化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实现“智慧惠企”的同时做好“精准惠企”,充分用好政策直达平台,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。借助区内谷雨双创学院、科技型企业孵化器、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平台,开展灵活多样宣传活动,多维度宣传解读科技创新政策。
4.软件谷“进阶”服务助力重大项目落地。一是定制企业服务。组织重点项目帮代办服务小组,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服务清单,提前办理谷内重点企业项目荷塘A地块可研规划条件,安排专人对接拿地单位,及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,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落地。二是全程跟踪推进。保持重大项目设计单位负责人与项目审批经办人之间沟通联系,协调处理建设单位与规划审批过程涉及的地铁、绿化园林等相关部门间有关事项,加快审批进程。三是加速配套建设。紧盯项目做好配套服务,加快推进地铁换乘P+R系统、道路及基层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,为荷塘A地块项目做好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,确保必备公共配套设施与项目主体同步交付使用。
5.软件谷加快双创载体培育打造创新集群。一是特色政策扶持。出台《关于完善“谷雨”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若干政策(试行)》,加大对众创空间、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扶持力度,已覆盖双创载体、初创企业332家,兑现金额1500余万元。二是双创联盟驱动。联合48家载体成立“谷雨”双创联盟,对载体管理及负责人员开展培训活动,提升载体专业孵化水平。三是载体升级突破。软件谷5家众创空间、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上榜2022年拟备案省级众创空间、拟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,现拥有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7家,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。四是众创社区赋能。近期2022年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(创新支撑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)将下达,软件谷众创社区获得的370万元专项资金将全部用于赋能社区内双创载体,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辅导、科技金融、人才引进等服务。
6.“稳中快进”!上半年3千+市场主体(企业)选择雨花。梧桐“根深叶茂”,凤凰“纷纷而至”。今年上半年,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深入贯彻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措施,着力优化营商环境,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,壮大市场主体队伍。全区市场主体呈现“稳中快进”,新登记市场主体达到3千余户,全区市场主体总量36702万户。上半年,雨花台区市场主体新登记量呈现“稳中快进”,产业分布呈现“稳中有变”,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3335户,同比增长22.61%,增速排名位列全市第一,其中信息传输、软件、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1208户,占比36.22%,同比增长26.36%;建筑业新增601户,占比18.02%,同比增长64.66%;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544户,占比16.31%,同比增长32.03%,市场主体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。
7.不见面,全网办 雨花台区诊所开办“一键达成”。2021年底,雨花台区被确定为南京市诊所开办“一件事”改革试点区和创新试验田,如今,雨花台区开办诊所办理时间从原来的6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,从“一堆事”到“一件事”,从“往返跑”到“零跑腿”,真正实现诊所开办“不见面、全网办”。以往在雨花台区开办一家诊所,申办人需要在卫生、住建、环保、城管4个部门之间往返至少10趟,耗时60个工作日才能走完所有流程。群众企业的办事痛点,就是政府改革的落脚点和发力点。锚定“减材料、减环节、减时间、减跑腿”,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全力推动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,开发上线诊所开办“一件事”应用平台,并与江苏政务服务网、南京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,实现申办人“一次登录、一次填报、一次办结、全程网办”。由“一证一次告知”向“一事一次告知”升级;从“串联审批”转变成“并联审批”;申请材料由原来34份精简至16份,压缩率52.9%;办理时长从此前60个工作日所见到10个工作日,压缩率83.3%……截至2022年9月,雨花台区已办结诊所备案、中医诊所备案2件,2件医疗美容诊所执业登记正在办理。
8.政银合作“新样板”,助企纾困“新活力”。为积极响应、落实省市助企纾困的政策要求,进一步推动实体门店全面复苏,释放消费潜力,提振市民消费信心、激发市场活力,8月6日,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组织开展“政银合作双赢共进 助企纾困惠企发展”活动。通过政府牵头、金融助力、企业参与、群众消费的方式,刺激内需、拉动消费,助推经济发展。进一步扩大“政银合作”知晓率、影响力。活动在辖区宜悦城及雨花客厅两处商业综合体开展,雨花台区税务局及紫金银行雨花支行、农业银行雨花支行、交通银行雨花支行、中信银行雨花支行、浦发银行雨花支行、中国银行雨花支行六家银行参加。活动现场,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宣传折页,并耐心细致地讲解政银合作在惠企便民方面的优势。同时,还向群众发放辖区内商超、餐饮、文娱等纸质消费抵用券,市民在指定场景商户、超市或商圈出示消费券,可直接以现金抵扣形式结算,操作简单便捷,支付安全可靠。
9.强服务强支持赛虹桥街道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。一是多次举办“强经济”讲座。今年来,赛虹桥街道通过举办高企申报培训会、统计业务专题培训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培训会等形式,主动对接企业,邀请业内专家、专业机构对企业进行定向交流,探讨经济发展思路,给企业在产业扶持政策申报、法律知识培训上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,潜移默化改善营商环境,获得了很多企业的好评。二是积极提供疫情防控支持。针对部分驻地大企业和产业园区反映的规模化核酸排队时间过长,影响企业正常业务开展的诉求,赛虹桥街道第一时间协调解决,今年来多次在中邮建、柒彩创智中心等企业、园区安排核酸检测流动点,尽力保障企业、园区的日常经营不受或少受疫情影响。三是大力推广“金陵微雨花”政策直达平台。在日常招商引资洽谈和产业扶持政策申报等工作中,积极动员各企业关注微信公众号,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,手把手教会其搜索相关政策文件,学会在线填报申报材料,避免企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“走弯路”,同时增强企业扎根雨花发展的信心。
10.软件谷打造“质量小站”激活企业发展动能。一是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“质量小站”设站长1名、质量家3名以上、质量专家若干,采用线上平台和线下窗口相结合、质量管家和质量专家相补充的服务模式,可同时办理技术服务事项12项、实时答复技术咨询事项25项。二是扣好品质“第一粒纽扣”。不断提升“质量小站”品牌公信力,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团队,联合技术机构上门为企业“把脉”,梳理各类问题125项,让企业走最短路、用最短时、花最少钱解决最紧急问题。三是护航发展“全生命周期”。建立—2—“一企一档”信息库,为企业“精准画像”,聚焦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方向,匹配对应政策。“质量小站”建站以来,已解决18家企业的43项需求,指导29家企业完成知识产权申报备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