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沿革
发布时间 :2023-04-10 10:38 来源:区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:加载中...... 视力保护色:
距今5000年前,雨花台区域便有居民生息繁衍,散布着原始聚落。
春秋属吴,后属越,战国初期属楚。周显王三十六年(前333),楚建置金陵邑于石头山,今区境西北部紧贴石头山(当时仍为江水所漫),区境属金陵邑辖境。
秦属秣陵。
汉初仍为秣陵县,武帝元朔元年(前128)改秣陵县为秣陵侯国,今区境属之。元鼎四年(前113)复为秣陵县。新莽天凤元年(14)改秣陵县为宣亭县。更始元年(公元23)复称秣陵县。汉建安十七年(212)吴侯孙权改秣陵县为建业县,今区境属建业。晋太康元年(280)划其西南部,新置临江县,二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,三年改建业为建邺。吴灭,建邺复为秣陵。今雨花台区东、北部属建邺,西南部属江宁,其余皆为秣陵县地。
晋建兴元年(313),亦分属建康(建邺改称建康)、秣陵、江宁3县,为京畿之地。梁天监元年(502)梁武帝以其出生地秣陵县同夏里,置同夏县,今区境东部为同夏县地。
隋开皇九年(589),并建康、秣陵、同夏诸县入江宁,今区境全属江宁。
自南唐至清末,上元、江宁同城附郭而治。今雨花台区即江宁县沙洲、凤西、安德、凤东、开元、兴贤、光宅诸乡地域。
1912年,废上元、江宁县,属南京府。同年12月16日,复置江宁县。
1916年,江宁全县改划7市、9乡。今雨花台区境在江宁市、凤台乡、滨江乡、江东乡等市、乡地域。
1927年,民国政府定都南京,废金陵道,南京建特别市。江宁县隶于江苏省。
1934年,划定市界,今区境大部划入南京市区,以其偏西部分划设第十一区,其东部一角则属第十区。
日军侵占南京之后,1939年,伪维新政府从孝陵卫(第十区)、上新河区(第十一区)2区析出东至小水关、高桥门,南至铁心桥、西善桥,西至赛虹桥之地区,设安德门区,东、西分别与孝陵区、上新河区毗连。汪伪、国民政府沿设此区,区下设3坊、1镇、4乡。
1945年,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宣布废除汪伪各区建置,恢复抗战前各区。但仍以原第十、第十一区(即孝陵卫、上新河2区)辖域辽阔不便管理为由,保留了安德门区,改称第十一区。原上新河地区之十一区改为第十二区。
1949年1月,从十二区划出江心洲,另建第十五区。
1949年4月23日,南京解放,境内仍属南京市第十一、十二区。同年6月,撤第十五区(包括永定、旗杆、东宏3乡),复归第十二区。同年12月,划乡建镇。十一区辖10乡2镇。十二区辖11乡3镇。
1950年6月,原第十一、十二区分别改称为第十区、十一区。
1953年7月,第十一区划归江宁县。
1955年8月,十区改名雨花台区。
1958年10月,雨花台区被撤销,和其他3个郊区合并成立南京市郊区。
1963年4月,南京市郊区撤销,分建雨花区和江东区。同年7月,雨花区复称雨花台区。
1965年5月,江东区、雨花台区全部和中山陵园部分调整合并为雨花台区。
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,重建各乡。雨花台区设5镇、9乡。
1987年12月,建立全区第一个街道级的雨花新村办事处。
1995年4月,南京市扩大城区范围,雨花台区划出石门坎、红花和江东3镇,石门坎镇划归白下区,红花镇划归秦淮区、江东镇划归鼓楼区和建邺区。划入江宁县东山镇农花村,江宁镇永安、孙家、邵庄、新建、三山5个村和谷里乡梅村,以及梅山冶金公司用地范围。
2000年10月,成立工业集中区;
2002年10月,南京市区划调整,雨花台区原江心洲镇、沙洲街道和双闸街道秦淮新河以北地区划入建邺区。
2006年,工业集中区更名为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。
2008年8月,成立雨花软件园管理委员会、板桥新城管理委员会。
2011年9月,雨花软件园管理委员会撤销。
2011年8月1日,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中共南京市委中国(南京)软件谷工作委员会、中国(南京)软件谷管理委员会,为市委、市政府派出机构,委托雨花台区管理。
2012年6月,撤销雨花新村街道办事处。
2020年3月6日,市政府批复设立古雄街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