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敲开社区的门
发布时间 :2025-11-11 16:12 来源:西善桥街道 浏览次数:加载中...... 视力保护色:
近期,油坊社区迎来澳大利亚老年大学的10多位访客,他们围坐桌前,指尖灵动翻飞,一朵朵精巧绒花渐次成型。别在胸前的非遗信物,成为镜头下最亮眼的风景。
不远处的活动室里,戏歌婉转、舞姿翩跹,几位老人趴在窗边“偷师”。一位定居澳洲的华人老太太望着这久违的烟火气,轻声感慨:“家乡的社区,做得真扎实。”
这座辖区面积3.2平方公里,涵盖23个居民小区、总人口近4万的大型社区,曾因流动人口占比高,成为基层治理中的“硬骨头”。转折的契机,藏在脚下的文化沃土中——著名的竹林七贤砖画在此出土,深厚文脉成为治理资源。立足传统文化探索治理路径的初心由此催生。
辖区居民崔永兵连续3年义务传授甲骨文知识的热忱,让社区找到了更通俗、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——2024年,“不一样的非遗”品牌应运而生。社区大胆将办公场所从4楼迁至1楼,把更大的空间改造为非遗馆,不仅打造了国潮四季主题展览,8间教室更能随时变身手工坊。社区还邀请9位非遗大师坐镇授课,围绕“好看、好吃、好玩”设计沉浸式体验,让传统文化走出展柜。

首场面向残疾人、低保户、全职妈妈的金箔杯课程,成为温暖的转折点。一名长期因身心问题闭门不出的残疾居民,在完成非遗作品的过程中打开心扉,最终找到工作、走入社会。
宝妈郭明丽从参与者成长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走进企业、学校授课近10次。新市民李娜开发非遗小程序,单款“漆扇”售出数百把,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奔赴。去年夏天的国潮展览上,居民自制作品吸引千人打卡,社区也逐渐将外聘大师的资金转向活动策划与市集举办,让本土力量成为主角。
文化的浸润,让社区治理从“独角戏”变成“大合唱”。党员王云芳身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网格志愿者数职,“有事喊一声,就有人响应”成为社区常态。如今,油坊社区网格员队伍壮大到700多名志愿者,居民自己组织的一堂非遗课程能吸引近千人参与,共建单位也主动上门对接非遗活动、帮忙修建小游园,治理合力持续凝聚。
“让每个人成为文化的主角,社区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。”油坊社区党委书记林凯生说。这份“不一样的非遗”,不仅让社区获评全国首批“幸福家园”示范社区,更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光——原定20分钟的探访延长至1小时,考察团对社区这一模式赞不绝口。截至目前,已有50多批次国内外考察团慕名“取经”。
油坊社区的实践证明,传统文化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,当它以贴近生活的姿态走进群众,便会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、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,让大型社区的烟火气中,飘起文化赋能的幸福味道。